传承开拓精神 共探营销新篇——学会执行秘书长黄敏学教授在邝鸿教授百年诞辰论坛发表致辞并作主旨演讲
时间:2025-05-18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       浏览量:0      分享:

2025年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举办了“邝鸿教授百年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市场营销学科发展论坛”。来自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市场营销学科建设资深教授等专家及业界代表近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奠基人邝鸿教授的学术贡献,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学会执行秘书长黄敏学教授致辞并作主旨演讲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武汉大学黄敏学教授代表学会致辞,并围绕“基于三元内驱式的全场景创新教学——以数智营销新文科为例” 发表主题讲座,深入阐释学科传承脉络与数智时代教学革新路径。

致敬学科奠基人:缅怀邝鸿教授的贡献

在开幕式致辞中,黄敏学教授深情回顾了邝鸿教授对中国市场营销学科的历史性贡献。作为理论拓荒者,邝鸿教授于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率先系统引入西方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市场学知识需与本土实践结合”的核心理念,其主编的《现代市场学》以大量本土案例推动理论“落地”,成为学界与业界的经典教材。 


邝鸿教授也是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和中国市场学会的发起人和创立者之一,他积极推动市场营销教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学科规范建设、促进跨校协同交流、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当前学科正处于“技术变革倒逼理论创新”的关键节点——人工智能重塑消费者决策链路,数据技术重构企业运营模式,传统营销理论亟待与中国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自主性、系统性的学科范式。

创新教学:三元内驱式全场景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主题讲座中,黄敏学教授重点解读“三元内驱式全场景创新教学” 模型。该模型以需求驱动、技术驱动、生态驱动为核心:需求层面,对接企业数智化转型需求,开设“AI 营销”“大数据用户洞察”等前沿课程;技术层面,引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虚拟”全场景教学环境;生态层面,联合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展望未来:使命再出发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缅怀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黄敏学教授在大会中呼吁,学界与业界需以邝鸿教授的学术精神为引领,以数智技术为杠杆,共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市场营销学科体系,为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站在百年诞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市场营销学科正以邝鸿教授等先驱为灯塔,拓展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新视野,激发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更多可能,学会将继续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营销学科体系为目标,为中国市场营销学科的繁荣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

邝鸿教授生平简历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邝鸿先生,字昭明,1924 年出生于广东台山。中国市场学理论的开创者。在四川大学经济系学习期间,师从彭迪先教授(毕业论文导师,四川大学校长,成华大学校长,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46 年毕业后,曾在香港邮政汇兑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1950 年,由香港回到内地,先在山西大学经济系任讲师,后兼任山西省副省长、山西大学校长邓初民的秘书,还担任山西大学干部理论学习办公室副主任。1953 年,邓初民校长亲自写信将邝鸿推荐给吴玉章校长。从此,邝鸿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由讲师逐步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兢兢业业执教 40 余年。


他曾任第一、二、四届海淀区政协副主席,是人民大学民建基层组织的创建者。1989 年 10 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成立,邝鸿出任第一届主委。他还是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和中国市场学会的发起人和创立者之一,曾任两学会的顾问。此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等职。2007年7月17日邝鸿教授因病在北京去世。


邝鸿先生出生之际,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后期,国内政治局势混乱,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百姓生活困苦。随后,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但革命进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国共合作破裂,国内陷入新的动荡。


邝鸿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内,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虽形式上统一全国,但内部派系斗争不断,政治腐败现象丛生。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艰难中发展壮大,开展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统治展开激烈对抗。国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随后逐步向华北地区渗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邝鸿自幼目睹国家的贫弱与人民的苦难,内心早早埋下了奋发图强、救国救民的种子。


在邝鸿求学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动荡中艰难前行。尽管时局不稳,但一些高等学府仍在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邝鸿凭借自身努力,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学业。1946 年,他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此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局势依然紧张。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而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邝鸿迎来了人生的新机遇。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教育领域,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邝鸿先生在贸易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经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贡献了卓越力量,时代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他的人生选择与学术追求。


邝鸿教授是中国市场学理论的开创者。早在1979年就开始招收商业经济专业西方市场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980年开始为1978级商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西方市场理论”课程。当时,市场学属于新兴学科,各地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亟须学习借鉴市场学理论,旁听这门课的学生、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回到各自单位便又尽快地传播、讲授从人民大学获得的最新知识。


邝鸿教授发表了和出版诸多具有高学术水准的论文及著作。1983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为《财贸经济》杂志《西方国家商业概论》讲座撰稿,连载,1983年5月发表第1讲,1984年第8期连载结束,为传播市场营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主要著作还有《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供求规律的初步研究》《市场学概论》《市场学原理》(合著),以及他主编的《现代市场学》《现代市场营销大全》等。在当时的市场学界,这些都属于具有启蒙意义的名著。正是这些著作构建起中国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框架,为学界研究与企业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中,《现代市场学》曾获评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获奖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


邝鸿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年轻学者,不惧艰难,为中国营销学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深受营销学界敬重。1992 年,邝鸿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商业经济专家学者》。2004 年,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成立 20 周年之际,荣获 “杰出贡献奖” 。英国 “国际传记中心” 将邝鸿列为世界名人。他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众多学生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其研究成果对推动中国市场学的创立、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邝鸿教授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担任第一、二、四届海淀区政协副主席期间,围绕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多个领域积极发声,为海淀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不仅体现在具体提案中,更体现在对区域发展方向的引导上,为海淀区的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经济发展方面,他针对海淀区企业迁移、营商环境优化等问题,在区政协会议上积极建言。他深知企业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提出从政策扶持、服务优化等多方面着手稳企。这一思路与他严谨的学术研究一脉相承,就如同他构建市场营销理论框架一般,全面且细致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政策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搭建高效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归属感,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上,邝鸿教授提出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作用,吸引国际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他在政协会议上强调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避免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这一理念与他在学术上追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精神一致,就像他的著作指导企业实践一样,他希望通过政协平台,让区域科技创新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教育相关议题讨论中,他深知教育对区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关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为海淀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这一建议不仅源于他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源于家族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他如同先辈们为矿业教育奠基一样,希望为海淀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社会服务与民生保障方面,邝鸿教授积极参与讨论并推动相关提案形成。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上,他提出深化完善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在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上,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科学处理机制。这些建议体现了他对居民生活的细致关怀,就如同他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一样,他在政协工作中关注每一个民生细节,以家族传承的社会责任感,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